跳至内容
02_Elements/Icons/ArrowLeft 返回洞察力
洞察>快速消费品和零售

多触点归因如何帮助消费类品牌应对七大挑战

5 分钟阅读 | 2019 年 7 月

消费包装商品(CPG)品牌正跟随消费者走向网络,并在这一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障碍。购物者偏好的转变、复杂的购买路径、数字平台和渠道以及新的竞争对手,改变了 CPG 品牌接触、吸引和转化最佳客户的方式。

有几种趋势使得消费类商品行业的增长变得更加困难。这些新因素要求品牌(其中许多已在市场上立足数十年)在面临行业颠覆时加强工具、资源和技能。这也意味着需要采取新的营销测量方法,对某些品牌来说,还需要使用多触点归因法。 

以下是改变消费类电子产品生态系统的七个因素:

  1. 数字化应用:尽管数字和移动技术为消费类商品品牌提供了接触和吸引消费者的新途径,但较低的准入门槛和相对较低的成本使新的竞争对手更容易获得吸引力,也使消费者更容易从实体店转向网络。
  2. 新的竞争对手:随着新的中小型竞争者进入市场,整个消费类电子产品行业依然竞争激烈
  3. 网上订购:由于移动购物的便利性、发货速度以及路边取货等新选择,消费者在手机上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和金钱,网上订货的广泛使用也对实体店的 CPG 品牌产生了影响。
  4. 可持续性:消费者对可持续产品--那些对环境友好的产品--的需求将继续上升。购物者愿意为这些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到 2021 年,他们将花费高达 1500 亿美元购买具有可回收包装、有机、无公害等特性的产品。
  5. 自有品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多的消费者购买自有品牌产品,而不是国内品牌。过去三年,自有品牌在实体店的销售额增加了 79 亿美元。在网上,自有品牌的美元份额在过去一年里翻了一番多,从 1.3% 上升到 3%。
  6. 亚马逊的产品组合:根据 ScrapeHero 的数据,亚马逊目前销售近1.2 亿种产品,包括服装、鞋类、珠宝、工具、个人护理、家居和厨房用品。消费类商品是亚马逊上增长迅速的一个类别。 
  7. 全球市场:数字技术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消费者。消费类电子产品营销人员不再受受众群体所在地及其与当地市场实体店面距离的限制。但品牌必须做出调整,利用移动和在线工具了解并影响世界各地的买家。

新时代需要新举措

正如这些趋势所表明的那样,对于 CPG 品牌来说,考虑如何在数字空间吸引消费者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就要求我们有更强的能力了解哪些营销活动能有效地转化客户--逐个接触点。

CMO 需要这些信息来制定战略计划。渠道经理需要这些信息来制定战术计划。只看消费者购买前的最后一次接触已经不够了。要了解促成每笔销售的因素,品牌需要深入了解整个客户旅程,包括线上和线下。

CPG 品牌还必须始终如一地与消费者互动,并在数字、移动和实体空间中创造个性化的相关体验。这意味着他们需要能让他们调整和调整广告频率、信息、创意和投放的工具,以促进高效媒体的发展,并将花费从那些没有转化效果的媒体上转移开。

利用数据制定战略和改进战术

许多 CPG 公司认识到,数字世界需要一种新的营销衡量方法,并正在采用多触点归因法。这种方法使营销人员能够利用数字渠道产生的独特数据集,以更快的速度按受众细化了解营销效果。 

多触点归因可跟踪所有可寻址触点(数字、移动和实体)的消费者旅程,并为影响预期业务成果的渠道和策略分配部分信用。

有了对推动业绩的接触点的清晰了解,CPG 营销人员就能做出更明智的投资决策,从而改善消费者从第一印象到转化的整个过程。通过使用有关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数据来有针对性地提供产品,CPG 品牌可以在全球或地方层面提高转化率并增加市场份额。

用于 CPG 的多点触控归因:使用案例

情况:A 消费品品牌希望通过减少浪费和提高针对特定高价值人群的能力来提高广告预算的效率。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该品牌还希望通过整合动态内容和更大的定制化来改善客户体验。其最终目标是增加收入,提高投资回报率(ROI)。

挑战:为此,品牌 A 需要深入了解消费者的旅程以及哪些接触点会影响转化。这将使其能够进行优化,在更有效的受众中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率和增量。 

解决方案:尼尔森的多触点归因解决方案为丰富品牌 A 的客户数据和衡量客户活动提供了一种手段,以了解哪些有效,哪些无效。凭借这种洞察力,品牌 A 能够创建受众细分、衡量绩效、调整预算和创意,而其代理商则可以针对每个受众优化媒体购买和创意。

成果:由于采用了多触点归因,CPG 品牌 A 能够推动大量增量,并优化媒体以吸引和转化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目标受众。

公司还获得了竞争优势--了解每个消费者在整个旅程中的位置对购买有巨大影响。通过将丰富的目标定位功能与多触点归因结果结合起来使用,A 品牌的营销可以将重点放在最具潜力的消费者身上。

欲了解更多有关多触点归因的信息,请下载尼尔森的《消费类商品归因》(Attribution for CPGs)。

继续浏览类似的见解